總公司、農業公司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專題學習
——如何備戰未知病毒突襲
4月9日上午,華源公司機關人員、農業公司管理人員在農業公司二樓會議室開展了以《如何備戰未知病毒突襲》為主題的學習活動。
“現實就是,病毒每年都在變異,一直與我們同在,雖然不知道下一次全球大暴發是什么時候,但它一定會來。”
“只要地球上還有病原微生物,傳染病永遠可能發生。”
無論是“最硬核”醫生張文宏,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李蘭娟,都在向公眾傳遞一個重要科普概念:未知病毒一定會再次到來!
人類的發展史上,疫情從來不亞于戰爭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人類的進化史,就是一部同疾病、疫情不斷抗爭的歷史。
幾次大的傳染病疫情,幾乎改變歷史進程,如公元1346年,被稱為“黑死病”的鼠疫橫掃歐洲,奪取2500萬人生命,差點讓整個歐洲消亡;1918年流感大流行,造成歐洲近4000萬人死亡,而同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是1000多萬。有數據顯示,在我國古代,幾乎每1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疫情,每3年發生一次小規模疫情,有史記載的云南鼠疫、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都死傷慘烈,令時局動蕩不已。
經歷2003年“非典”之役后,我國加大對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投入,公共衛生事業飛速進步。17年后,新冠肺炎疫情使國家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又一次面臨檢驗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這場疫情對全國各級疾控中心的應急處置能力是一次大考。
業內專家認為,應以此次疫情為契機,提升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,為應戰下一次未知病毒的暴發做好準備。
“關于疫情,我只聽兩個人的。一個是鐘南山,另一個是張文宏。”有網友直言。這次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,既讓我們感受到在未知病毒面前人類的脆弱與渺小,同時,也讓我們反思和追問:當下一個未知病毒來臨時,我們該聽誰的、能聽誰的?我國衛健疾控體系的專業人士有沒有秉持專業精神做好專業的事?
最大敵人不是病毒,而是“不知所措”
李蘭娟在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說,“不要認為傳染病不是主要問題了,我們可以太平了。公共衛生體系如果不健全,傳染病就會暴發給你看。”
這場疫情的苗頭,發現得并不晚。2019年12月26日,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張繼先發現不明原因類肺炎病人,并上報給武漢市江漢區疾控中心。12月31日,武漢市衛健委首次公布27例不明原因肺炎。2020年1月10日,國家衛健委派出的專家組和國家疾控中心的專家向公眾稱“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”;1月14日稱“不排除有限人傳人”。直到1月20日,鐘南山宣布“人傳人”后,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。
1月23日上午10時起,武漢實施關閉離漢通道。武漢此舉,被部分流行病學專家看作是錯過疫情黃金防控期后的非常舉措。2月27日,鐘南山在廣州市新聞發布會上提出,各級疾控中心了解疫情,卻沒有對外發布的權力,只能逐級上報。
專業隊伍,既缺數量也缺質量
無疑,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是一次嚴峻挑戰,暴露出公共衛生領域的機制壁壘和整體薄弱。其中,最突出的問題是專業人才的匱乏。
建設“預備役醫院”,拓展醫療機構應急收治空間
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,因此要像備戰一樣去對待。把疫情防控的重點醫院作為“預備役醫院”,類似預備役軍隊一樣,關鍵時刻就能發揮作用。在國家層面應該進一步明確突發傳染病集中收治醫院的應急體系,國家、省級、市級都應有分層次的儲備醫院,縣級定點醫院要能做隔離。要有一定的投入和規模來做傳染病學科,用應急儲備、專項經費來保障空間、設備和人才培養,確??蒲泻蛽尵纫惑w化。
提升全民衛生素養,臨戰“不恐慌”
加強衛生應急知識教育,防止“無知亂為”,提高公眾衛生健康應急知識素養。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,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公眾一般應急知識的教育,使之具備衛生應急的常識;另一方面需要盡快開展主要疫情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傳播,通過科普讓公眾了解有關疫情的簡單知識,消解恐慌心理,避免因為無知而導致胡亂作為的現象。
(農業公司 孫學偉·摘抄于網絡)